首页 新闻快报

赤峰市: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重奏

分类:新闻快报
字数: (1559)
阅读: (10)
摘要:赤峰市: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重奏 一、生态优先,筑牢绿色屏障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重要城市,赤峰市近年来以“生态立市”为战略核心,持续推动绿色发展。根据2023年赤峰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报告,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35.2%,较十年前增长7.5个百分点。...

赤峰市: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双重奏

一、生态优先,筑牢绿色屏障
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重要城市,赤峰市近年来以“生态立市”为战略核心,持续推动绿色发展。根据2023年赤峰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报告,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35.2%,较十年前增长7.5个百分点。这一成就得益于多项重点工程的实施,例如“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”和“退耕还林还草项目”。在克什克腾旗,超过20万亩沙化土地通过种植柠条、沙棘等耐旱植物得到有效治理,局部地区甚至重现了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草原景观。

在污染防治方面,赤峰市创新性地建立了“河长+警长+检察长”三长联动机制。老哈河、西拉沐沦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%,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%。2023年启动的“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”更是投入专项资金12亿元,对历史遗留的87处无主矿山进行系统性修复,预计可恢复土地生态功能1.8万公顷。

二、文旅融合,激活城市魅力

赤峰市拥有8000年红山文化底蕴和世界地质公园等独特资源。2023年文旅大数据显示,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2100万人次,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4%。这一增长与文旅融合战略密不可分:

  1. 文化活化工程: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,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“中华第一村”全息影像展,让游客直观感受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场景。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则推出沉浸式剧本杀《契丹风云》,单日最高参与人数突破500人次。
  2. 四季旅游产品:克什克腾旗打造“春赏杜鹃、夏避酷暑、秋观桦林、冬玩冰雪”的全季旅游体系,乌兰布统草原冬季那达慕引入雪地赛马、骆驼爬犁等特色项目,带动周边农牧民户均增收2.3万元。
  3. 文旅IP培育:以“玉龙故里”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,赤峰博物馆开发的3D打印红山玉器模型成为爆款,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。

三、产业升级,构建现代经济体系

在传统资源型经济转型中,赤峰市聚焦“延链补链强链”,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28%。有色金属产业通过引进富邦铜业30万吨铜冶炼项目,实现从粗铜到铜箔的全产业链覆盖;制药产业依托蒙欣药业、天奇制药等龙头企业,建成全国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,蒙药“扫日劳-7”等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。

现代农业方面,赤峰市发挥“中国荞麦之乡”“北方蔬菜基地”优势,宁城县万亩番茄产业园采用“物联网+水肥一体化”系统,单产提高40%;敖汉旗全球环境500佳核心区发展有机小米种植,产品通过欧盟认证,出口价格达普通小米的6倍。2023年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8%,带动36万农牧民人均增收3200元。

四、乡村振兴,绘就共同富裕画卷

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,赤峰市探索出“三变改革”模式(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)。喀喇沁旗硬果番茄产业园通过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农户以土地入股后既可获得每亩800元保底分红,又能通过务工实现月均4500元收入。林西县统部镇则发展肉牛托管代养,养殖户年均收益达8万元。

数字化建设为乡村注入新动能。全市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1320个,翁牛特旗“沙漠水稻”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超3000吨;阿鲁科尔沁旗搭建的“数字牧场”平台,实现牛羊从饲喂到出栏的全流程追溯,产品溢价提升25%。

五、展望未来:打造北方生态明珠城
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赤峰市正加快推进“一核三带多园”发展格局:以中心城区为核心,建设锡伯河沿岸生态经济带、306国道产业聚集带、玉龙文化体验带,规划中的红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吸引47家科技企业入驻。随着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和玉龙机场扩建工程启动,这座塞外名城正以生态为底色、文化为灵魂、产业为支撑,向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。

(全文共3280字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张欢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s://xinyueyoga.cn/post-507.html

本文最后发布于2025年03月27日00:25,已经过了24天没有更新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

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