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新闻快报

延津县乡村振兴新图景:产业融合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

分类:新闻快报
字数: (1693)
阅读: (11)
摘要:延津县乡村振兴新图景:产业融合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一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:延津小麦全产业链升级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核心产区,延津县2023年夏粮总产量突破52万吨,创下历史新高。在石婆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,占地300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已实现无人机巡田、土壤墒情实时监测、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数字化管理。...

延津县乡村振兴新图景:产业融合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

一、现代农业提质增效:延津小麦全产业链升级

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的核心产区,延津县2023年夏粮总产量突破52万吨,创下历史新高。在石婆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,占地300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区已实现无人机巡田、土壤墒情实时监测、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数字化管理。县农业局数据显示,通过推广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全县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种植面积达65万亩,带动12万农户年均增收2800元。

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——克明面业,延津构建了从育种研发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。投资5.6亿元的挂面智能化生产基地将于2024年投产,预计年加工小麦30万吨,可生产高端挂面20万吨。在电商赋能方面,"延津小麦"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3.2亿元,带动本地电商企业发展到217家。

二、产业集群崛起: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

延津产业集聚区已形成食品加工、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,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。在节能环保产业园,天利新能源投资12亿元建设的太阳能背板膜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,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。管委会数据显示,园区通过"标准地+承诺制"改革,实现项目"拿地即开工",审批时限压缩60%以上。

县招商服务中心创新"产业链图谱招商"模式,绘制重点产业全景图,精准对接行业龙头。2023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,其中10亿元项目4个,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8%。为优化营商环境,全县推行"首席服务员"制度,89名科级干部对口帮扶企业,累计解决用工、融资等问题326件。

三、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:绿色发展新模式

在文岩渠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现场,生态护坡、人工湿地等工程有序推进。环保部门监测显示,2023年县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8天。林业部门实施的"万米绿廊"工程,已完成道路绿化167公里,建成省级森林乡村14个。

依托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纪念馆、唐庄古枣园等文化资源,文旅部门推出"红色教育+农耕体验"精品线路。2023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.3亿元。在胙城村非遗工坊,省级非遗项目"柳编技艺"通过文创产品开发,年产值突破800万元,带动2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。

四、民生工程深化:县域公共服务体系升级

教育领域实施"强基计划",2023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,新增学位4200个。医疗体系方面,县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,12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智慧化改造,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提升至78%。交通建设方面,新改建农村公路89公里,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率达100%。

在城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,智慧养老平台整合助餐、医疗等12项服务,日均服务老人300余人次。人社部门开展的"春风行动"提供就业岗位1.2万个,城镇新增就业6320人,失业率控制在3.8%以内。住房保障方面,棚户区改造项目惠及居民1800户,人才公寓建成交付412套。

五、数字赋能基层治理:智慧城市建设新突破

县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整合12345热线、网格化管理等7大系统,实现事件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。在潭龙街道试点运行的"智慧社区"平台,集成物业缴费、报事报修等23项功能,居民注册率达92%。公安部门推广的"雪亮工程"新增智能摄像头1200路,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6%。

政务服务领域,"豫事办"延津分厅上线事项增至587项,网上可办率达98%。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的"互联网+明厨亮灶"系统覆盖全县餐饮单位,AI智能识别违规行为准确率达95%。在塔铺街道,数字乡村平台实现农产品溯源、土地流转等业务"一网通办",被评为省级数字乡村示范镇。

(全文共计3178字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张欢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s://xinyueyoga.cn/post-435.html

本文最后发布于2025年03月26日20:46,已经过了25天没有更新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

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